推进乡村信用建设 助力小额信贷发展
来源 :市乡村振兴局
访问次数 :
发布时间:2022-01-07 10:55
打印
诚信是一个人融入社会的“通行证”,更是“经济身份证”。今年以来,榆林市乡村振兴局大力推进乡村信用体系建设,加强脱贫人口诚信教育,使脱贫人口小额信贷工作迈上了新台阶,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有力保障,成为脱贫户开启幸福生活的“金钥匙”。
截至今年12月底,全市历年累计发放小额信贷27.81亿元,扶持37949户贫困户发展苹果、小杂粮种植加工、牛羊养殖等致富产业项目,小额信贷成为脱贫户产业发展的主要资金源,切实把惠民政策落到了实处。在满足脱贫人口小额信贷需求基础上,榆林市乡村振兴局把提升脱贫户的诚信意识作为脱贫人口小额信贷工作的重点,有效防范脱贫人口小额信贷风险。一是加强脱贫人口的诚信教育。各县市区通过散发传单、电视、微信等媒体平台开展诚信宣传,教育农民要讲诚信,春节期间,还利用外出务工农民返乡过节的时间,组织镇村两级干部、驻村工作队、银行业务人员主动进村入户,上门宣传小额信贷政策,小额信贷是信誉贷款,“有贷有还、再贷不难”,“不讲诚信,寸步难行”,通过宣传教育,提高了农民的诚信意识,改善了农村的信誉环境,为小额信贷投放奠定了良好的信誉基础。二是严把贷款户推荐审核关。采取村推荐、镇审核、县备案的程序,对有产业发展基础、信用良好、有贷款意愿、有一定还款能力且授信度良好的脱贫户、边缘易致贫户投放小额贷款,实现了应贷尽贷。2021年当年新投放贷款4.417亿元,支持了6801户脱贫户、28户边缘易致贫户发展产业。三是加强贷款使用监督管理。对脱贫人口小额信贷实行跟踪监测,从贷款申请到贷款投放使用,从贷款程序到成效全程进行监测,始终坚持“户贷户用户还”、扶持发展产业的原则,杜绝了贷款用于建房、理财以及消费类支出。四是妥善处置逾期风险。对于贷款户信用意识淡薄、还款意愿差等原因造成的逾期,由村风控小组说服教育、上门催收的办法收回贷款。对个别故意拖欠、拒不还款的“老赖户、钉子户”,通过诉诸法律,依法清收贷款,堵住了欠账不还坏风气的蔓延,不能因为是贫困户就可以不讲诚信,逃避法律的追责。对于借款人死亡、遭遇重特大意外事故丧失劳动能力等情形不能偿还贷款,按各县市区风险补偿金管理办法规定,及时启动了风险补偿机制予以补偿,确保脱贫人口小额贷款“还得上”。今年以来,全市小额信贷风险一直处于可控范围,12月31日全市贷款余额5.5亿元,逾期187.4万元,逾期率为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