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信用中国(陕西榆林)官方网站!

信用中国(陕西榆林)

credit.yl.gov.cn

厚植高质量发展沃土——榆林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纪实

来源 :榆林日报 访问次数 : 发布时间:2023-01-29 09:05 打印

2022年,我市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实施优化营商环境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推行“审批不见面、办事不求人”专项行动,各项改革取得积极成效,项目建设实现了更高质量推进,企业负担进一步降低,政务服务水平效能得到大力提升。

据统计,去年全市240个市级重点建设项目涉及审批事项3530项,已取得各项批复3137项,“最多跑一次”事项占比超过90%。全市市场主体保有量34.85万户,居全省第二位。

健全优化营商环境机制

——260余名营商环境监督员覆盖全市

2021年,我市率先建立了营商环境联席会议制度和联络员制度,聚焦企业群众关切,扎实推进营商环境、百姓问政、12345热线“三位一体”的营商环境诉求解决体系,全年办理投诉近百起。

目前,260余名营商环境义务监督员已覆盖全市各个县市区、产业园区,常态化开展企业问卷调查,开展营商环境巡查暗访和办结案件回访,及时纠偏纠错营商环境典型问题。

“通过一系列的措施,我们已经逐步建立起了落实营商环境问题和诉求举报处置闭环管理机制。”市优化营商环境服务中心营商服务科科长陈芸说。

大力提升政务服务效能

——全面打造“榆快办”政务服务品牌

“不到一个小时,营业执照就办好了,真快!”陕西氢能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经办人白利宁为榆林的行政效率点赞。

我市深入推进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去年完成四批次433项审批事项划转。全面启动“审批不见面、办事不求人”专项行动,全面打造“榆快办”政务服务品牌,推行“一件事一次办”和信易批、承诺办理等新模式。

544项证照分离改革事项实现全覆盖,政务大厅综合窗口实现全覆盖。政务服务事项实现精细化管理,完成市级528项、县级4696项政务服务事项颗粒化梳理。

行政审批实现了全流程“专家顾问”,行政审批专家库累计聘任专家1656人。通过专家咨询、评审等保障行政审批服务质量和效率,“靖快办”“绥时办”“米直办”“佳快办”等县域特色政务服务品牌正加快创建。我市还实现政务服务280项事项“跨省通办”,300项事项“全省通办”,不动产登记、婚姻登记、公积金等28项高频事项“全市通办”,372项纳税服务事项实现“全程网办”。

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

——国企民企一视同仁公平竞争

目前,全市市县两级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已实现全覆盖,出台了公平竞争审查工作联席会议工作规则、工作情况报送和通报等一系列制度,强化政策引导,常态化开展有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文件清理。

“这次招标有好几家国有公司参与,但我们中标了。”2022年7月22日,在绥德县城区污水处理厂二期扩建工程招标会后,民营企业陕西中承建工集团有限公司的负责人如是说。

促进公平竞争,全力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是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目标。为此,我市出台了若干措施支持民营企业积极参与国有资金投资工程建设项目,确保对国企民企一视同仁、公平竞争,进一步破除民营企业平等参与市场竞争、平等使用生产要素等方面的隐形壁垒。

在规范招标投标秩序过程中,常态化开展不见面开标和远程异地评标,全年累计不见面开标3171场次,占工程、采购项目的84.4%;在全省率先开展“三地”远程异地评标,远程异地评标195场次。

全力招商引资扩大对外开放

——招商项目到位资金超1453亿元

张靖涛是2022年10月刚刚抽调到市外事和外经局的一名年轻干部,他和同事们一起为深圳德塔电动车项目提供全方位的招商服务。

去年,全市共抽调200多名优秀年轻干部充实招商队伍,聚焦19条重点产业链精准招商,全年全市招商引资项目到位资金1453.23亿元。

在招商引资过程中,我市进一步规范招商引资奖励兑现流程,严格落实产业类项目招商引资优惠政策,设立50亿元政策兑现“资金池”,刚性兑现。

跨境贸易服务稳步提升,榆林积极融入“一带一路”,重点推进“一中心多集结点”集结型二级业务网点建设。对外贸易经营者备案即时办结,实现报关单修撤现场审批“一步作业”,单一窗口申报率达100%。实施外贸“144”战略,开展促外资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

2022年1至12月,全市进出口贸易总值33.24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49.26%。“榆西欧”中欧班列累计发运货物20列、回货2列,货值突破2亿元。2022年全年发运8列,货重2600.51吨,货值5167.92万元。

稳步推进信用体系建设

——“信用承诺书”释放流动资金超15亿元

“去年我靠‘桃花分’省了不少停车费呢!”市民谢贞是一位私家车主,凭借良好的信誉积累下的“桃花分”,为她节省了不少停车费用。

我市全面建立以“信用榆林”App为平台、以“桃花分”为核心的守信激励服务体系,“信易行”“信易停”等25种“信易+”应用场景让超45万群众获得守信激励。

在财政奖补、行政审批、提拔任用、公共资源交易等领域,我市全面建立“逢办必查”的信用信息核查机制。对“屡禁不止、屡罚不改”等严重失信主体开展提示约谈、警示约谈、行政性惩戒、行业性惩戒、市场性惩戒等多类型惩戒措施,“守信激励、失信惩戒”的信用大格局全面形成。

通过积极争创全国信用示范城市,我市“双公示”合规率稳定达到100%。在26个重点领域开展信用分级分类监管,与杭州等9个城市成立信用分守信激励互认联盟。

据了解,通过推行“信用承诺书”代替投标保证金的办法,我市有效释放社会流动资金达15.18亿元。

让好政策真正落到实处

——着力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

在“放管服”改革中,我市全力打通各种“最后一公里”问题,让好政策真正落在实处:

持续压缩企业开办、水电气暖报装等事项办理流程、时限,全面推行电力报装“三零”“三省”服务,小微企业报装容量提升至160千伏安,用水用气报装实现“3个环节、1件材料、0跑腿”;

上线“榆林营商”小程序,实现了企业在线精准识别获取惠企政策;

全面清理规范了水电气暖行业收费,全面梳理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和标准,严格实行涉企收费目录清单制度,市级层面设定涉企收费事项全部取消;

打造企业融资“一张网”,上线“政采贷”“银税贷”等金融产品106款,累计为企业线上融资85.6亿元;

常态化召开政银企对接会,为全市重点项目及中小微企业融资授信802.18亿元;

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使得政府投资项目审批时间压减至80个工作日,一般企业投资项目审批时限压缩至65个工作日;

推行“标准地”改革、亩均效益评价,探索要素保障、项目审批等关键领域全程代办和保姆式、一站式服务机制,推行“交房即交证”“交地即交证”等创新改革,不动产登记在全省首家全面实现“零收费”、半数以上登记业务企业群众“零跑腿”网上不见面办理、土地首次登记“零材料”办理。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坚持群众视角和问题导向,将不动产登记及相关联的接地接房拿证、缴纳价款税费、交易合同备案、水电气暖过户等涉及多个部门的多个事项,整合成企业群众视角的一件事,实现一次办。”市发改委副主任周文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