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信用中国(陕西榆林)官方网站!

信用中国(陕西榆林)

credit.yl.gov.cn

榆林市文旅局:非遗进校园 文化润童心

来源 :信用中心 访问次数 : 发布时间:2024-08-27 08:23 打印

W020240826313538657332.jpg

榆林高新第四小学师生在非遗进校园活动中,与非遗传承人交流互动。 记者 张瑜 摄

在榆林市第十七小学每周二至周四下午的非遗项目社团课上,学生们认真学习剪纸、腰鼓、民歌、唢呐、戏曲等课程,充分感受非遗的独特魅力。这是市文旅局着力打造“非遗进校园,我是小小传承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品牌的缩影,也是该局坚持保护好、传承好和利用好榆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具体举措。

  榆林目前有榆林小曲、陕北秧歌、陕北民歌等11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59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11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校园是民间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孩子是文化传承的未来。近年来,市文旅局积极推动将非遗项目纳入义务教育阶段特色活动,通过传承人现场展示等形式,让学生们沉浸式体验榆林非遗项目。仅去年,该局举办非遗进校园活动20余场,受益学生上千人。同时,该局还组织非遗传承人走进校园,向学生们讲解非遗技艺。

  其中,佳县文化馆联合该县第一小学、第二小学等学校持续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并邀请李改琴、屈永霞等6名非遗传承人授课,每个学校每周一节课,每学期22课时,全年为该县中小学生提供180余次非遗体验课程,让学生们“零距离”体验非遗魅力;吴堡县文旅局通过开展吴堡面塑进校园、吴堡剪纸进校园等活动,引导学生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切实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为了彰显非遗进校园对非遗传承、青少年文化教育、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和价值,市文旅局鼓励各学校选择一个或多个榆林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设置为学校的特色课程或选修课程,将非遗课程纳入学校教育教学管理、课后服务管理,与审美教育及创造力培养相结合,在美育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形成各具特色的校本课程。

  同时,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主动开发,并由其作为学校的非遗导师,带动一批学校常态化开设非遗课程,让非遗项目融入课堂。在榆阳区,区文化馆每年组织开展陕北剪纸、榆林小曲、陕北民歌等进校园活动44场,每场有8名传承人走进校园进行非遗技艺的展示,充分激发了学生们对非遗的兴趣。

  近年来,市文旅局通过社团课程、主题展演、展示互动等看得见、摸得着、学得会的形式,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并开创“一校一品牌”百花齐放的局面,实现非遗教育从“物”走向“人”、从“非遗进校园”走向“非遗在校园”,在丰富未成年人课余生活的同时,也提升了他们的非遗知识和民族认同感。(作者:杨晓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