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充分发挥法治引领规范作用,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榆林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以“五大措施”为抓手,在执法工作中刚柔并济,坚持统筹规范与服务发展相结合,不断提升榆林市场监管水平,持续为打造法治化营商环境赋能,助推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
坚持“制度化”规范执法流程。以有利于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有利于加快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有利于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等为价值判断完善包容审慎监管思路。在严格遵守《行政处罚法》《市场监督管理行政处罚程序规定》等相关规定基础上,通过案件审批、行政执法案件法制审核、重大执法案件集体讨论,把握不予立案、从轻、减轻、免予处罚、不予行政强制措施的执法尺度,依照法定程序实施包容审慎执法,全力避免小过重罚,营造更加公正透明的法治环境。
强化“法治化”包容审慎监管。在探索普惠性监管服务措施基础上,以平台经济、共享经济、四新经济、直播带货等数字产业和新兴业态为重点,突出中小微企业特别是初创企业,以监管包容性,鼓励市场主体大胆创新试错,支持其不断成长壮大。为新产业新业态留出一定的试错空间,对直接涉及公共安全和人身财产安全的质量、食品、特种设备等重点领域,要依法严格监管,切实守好质量和安全底线。
创新“常态化”强化执法监督。定期开展案卷评查,从执法主体、执法内容、执法程序、法律适用、文书制作、案卷归档等方面进行案卷全面综合评查,强化对执法自由裁量基准审核,把握关键环节,紧盯短板弱项,抓实问题整改,不断深化执法监督工作,促进执法效能明显提升,进一步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开展规范文件、政策措施合法性、公平竞争审查,与市发改委联合开展惠企政策合规性审查,审查各类文件34件,提出审查意见25条。在为新产业新业态提供宽松发展环境的同时,全面推进“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和“互联网+监管”做到无事不扰,有事必应,一旦触碰质量和安全监管底线,坚决予以查处,制定部门联合检查任务104个,抽取检查对象718户,制定本部门检查任务367个,抽取检查对象6138户。优化市场主体信用修复工作,开通信用修复线上申请功能,提升信用修复办理便捷性。
用好“清单制”精准执法有度。起草制定《榆林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关于在市场监管领域积极推行行政指导工作的实施意见》《榆林市市场监督管理市场主体行政合规指导清单》,全面推行包容审慎监管首违不罚事项清单、不予处罚事项清单、从轻处罚事项清单、减轻处罚事项清单和免予行政强制事项“五张清单”,建立市场主体容错机制,将严格规范、公正文明行政执法与包容审慎柔性执法相结合,让执法有温度处罚有尺度。严格落实立案案件登记、“查、审、决”三分离、案件信息月通报制度,全市系统共立案299起,作出处罚决定304起,罚没款451.43万元。
开展“系统化”法规学习培训。着眼榆林实际,围绕《榆林市市场监管领域轻微违法首违不罚、免罚、轻罚和不予行政强制措施规定》制定学习指南,市局组织每周五专题学习市场监管领域专题法律法规,加强包容审慎执法培训,切实推动柔性执法落到实处。构建“情景模拟—现场处置—名师点评—复盘演练”实战训练模式,将抽象法规条文转化为真实可感的案例,把传统“灌输”教学变成互动互学,提升执法人员实战能力。
营商环境,“优”无止境。下一步,榆林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将继续发扬“坚毅、敢当、实干、创新”精神,坚持问题导向,突出工作重点,全力优化营商环境,坚持“软+硬、柔+刚、宽+严”的监管方式,以行政指导、告诫约谈、跟踪执法等梯次监管工具代替以往强制性行政处罚,切实降低广大经营主体特别是民营企业成本,为全市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赋能增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