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年前,位于毛乌素沙漠南缘的陕西省榆林市靖边县杨桥畔镇沙石峁村,土地沙化非常严重,甚至连人畜饮水的问题都不好解决。
企业落地 因“绿”而荣
那时,有许多大型能源化工企业都“进军”陕北,靖边坐拥丰富的煤、油、气资源,亦成为工业发展的“香饽饽”。然而,在这片生态极其脆弱的区域发展大工业,水资源却成为掣肘之事。专家一番又一番地论证,方案一次又一次被否定,各大企业都望而却步。
先驱者当有勇气、当有前瞻思维,当有创新理论。也就是那时,陕西省延长中煤榆林能源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下出先手棋注入转型升级的催化剂,将榆林能化园区的选址定在了临近杨桥畔镇石峁村的沙漠之上,位于无定河上游,而且断然要将“不预留一个废水排放口”的理论变为实践。10年后,掀起了具有行业开创性的一场耗资约10亿的“废水零排放”革命,污水平均重复利用率达到98%以上,荣获2023年全国十大节水示范案例。
专注生态 深耕技术
按常态,对于大型煤制烯烃项目年用水量通常在千万立方米以上,煤化工的快速发展将会导致区域水资源供需失衡,这对水资源匮乏的地区来说也甚是无奈。榆能化公司摒弃传统“取水使用、过程处理、合格排放”运营模式,建成世界首套DMTO工业示范装置,新型煤化工在迅速崛起,但在生态脆弱地区,高耗水向来是制约行业发展的屏障。缺则思变,让每一滴污水变清水之路,也是求索之路。
污水从浊变清的过程需要成本,所以干净的水资源来之不易。
“污水处理设备365天日夜运转,损耗很快,国家减税降费让利于企业,我们才能加大环保投入,省下的钱还能用来交电费。”榆能化公司算了一笔账。
2016年,污水处理系统发生俗称行业“癌症”的重度丝状菌膨胀问题,生化系统接近崩溃,甚至会逼停主装置。经过一番彻底的系统摸查,采取缩短污泥龄、引入物化惰性泥等数项解决措施,仅仅10天,技术人员合力破解污水处理过程中的各项技术瓶颈,最终实现了污水系统稳定高效运行。
“我们企业能达到目前的污水处理效率,离不开税收优惠的支持。”榆能化财务财产部副经理高浪说,“从建厂的那一年起,我们享受了减免税2210.78万元,这些资金我们都用在了对污水处理设备日常管理维护和升级改造上。”
探寻循环经济“链”榆能化公司绿色发展的“密码”,绿色税制的正向激励作用不可忽视。税务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积极引导企业向“绿”而行,助力循环产业串珠成链、集聚成势,开辟绿色低碳优势产业集聚“新赛道”。
大道至简 实干为要
对每一滴水都“精打细算”。
正如有专家指出,“水从来都不是无限供给的资源”,对于像靖边这样面临水资源短缺的陕北半干旱地区而言,“节水”更应深入到工业生产的每一个链条当中。榆能化公司通过建设厂外雨水池及配套回收利用设施,收集雨水经处理后可实现循环再利用。每年雨水回收利用量约40万方,不仅可以减少新鲜水的取用量,而且有效解决了汛期雨水去向问题。
珍惜点滴水,并不能满足榆能化公司绿色发展之路,如何让建厂时的“不外排一点水”的理论,变成现实?
2021年疫情期,也正是两期装置全部建成期,聚烯烃产能每年能超过190万吨。高浪直言,“忘不了税务部门的鼎力相助”。仅2022年企业就享受增值税即征即退4.83亿元,这些实实在在的“真金白银”助推公司绿色发展新动能。
科技赋能 破解瓶颈
科技改变生产,创新引领未来。榆能化公司经过技术人员充分论证,将回用水站反渗透产水通过二次反渗透再次净化,通过EDI模块去除离子后达到脱盐水产水水质标准,年精制脱盐水量就达140.16万立方米。
不仅如此,公司还将回用水处理装置反渗透产水引至脱盐水站,作为后者超滤产水补给水,年补给量就有269.38万立方米之多,既有效解决了脱盐水站超滤产水不足的问题,还提高了水资源利用率,这让榆能化公司一举走出了枯水期的用水困境。
如今,榆能化公司拥有全国首个废水工业分盐装置、规模最大的废水“近零排放”系统,投入使用以来,三年累计减少新鲜水取水量超6000万方,年污水减排总量较设计污水排放量突破200万方,为企业带来了良好的收益,也解决了能化企业高浓盐水处理的瓶颈问题,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有效降低水资源消耗,开创了绿色低碳、循环经济的能源化工产业发展新理念。
榆能化公司在1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税务部门一直如影随形。税务部门有针对性的宣传辅导税收优惠政策,且在重点支持科技创新和制造业发展的这条路上,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切实落实结构性减税降费政策,为企业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真金白银”。
2021-2023年,榆能化公司三年累计减少新鲜水取水量超6000万方,累计减免水资源税2400万元以上,购进节水设备累计抵免企业所得税13.14万元,极大减轻了企业税负,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动能。“减税降费红包接连不断,让我们更有干劲了!”榆能化公司财务总监白波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