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油气盐富集,每平方公里土地下蕴藏价值10亿元的“宝藏”;统筹资源开发与生态建设,形成以煤油气盐开发为基础,电力、化工为主导的高端产业体系;高端能化项目加快向重点地区、重点园区集聚,依托科创新城强化产研合作,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煤化工研发基地……
近年来,榆林始终围绕实现“三大目标”、发挥“两个更大”作用,在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实现更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不断强化对外开放,全面优化营商环境,力争以“洼地效应”“亲商环境”推进全市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工作再上新台阶……
紧盯高端 打造能源化工产业集群
招商引资项目的落地与否,极大程度取决于当地产业体系是否完备。对此,榆林信心满满。
作为全球最大的兰炭生产基地、金属镁生产基地,以及全国最大的甲醇生产基地和重要的氯碱生产基地,榆林高端煤化产业的基础已经夯实,规模优势也逐渐显现。以此为依托,神华榆林60万吨/年甲醇制烯烃、中煤60万吨/年煤制烯烃、未来能源100万吨/年煤间接液化、延长靖边煤油气资源综合利用等一批国家级标志性煤化工项目陆续在榆林建成投产,陕煤集团榆林化学有限责任公司煤炭分质利用制化工新材料示范项目、中石油兰州石化长庆乙烷制乙烯项目等13个重大转化项目也在全面建设。在大企业、大集团的引领推动下,榆林形成了煤制甲醇580万吨、煤制烯烃240万吨、聚氯乙烯135万吨、兰炭5850万吨的生产能力,煤炭就地转化率达到22.6%。
近年来,随着煤制烯烃、百万吨煤间接液化、世界首套万吨级甲醇制芳烃、全球首个煤油混炼等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能化装置成功运行,低阶煤中低温干馏、煤焦油加氢、煤间接液化等自主研发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以及“世界首创,居领先水平”的“榆林版煤制油”走向成熟,榆林在高端煤化关键核心技术上也取得了长足进步,全市煤炭深加工企业装备自主化率达到了85%。
原料不用愁,产业成集群,更有全球领先的技术,来榆林投资发展高端煤化产业,必当不虚此行。
强化基础 构建协同创新发展格局
而在当前的榆林,煤化工产业正在加快向重点地区、重点园区集聚。全市陆续建成以榆神工业区、榆横工业区、神木锦界工业区、靖边能化园区、府谷高新区等为核心的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化工园区,形成了“一县一区、一区多园”的发展格局。
伴随着园区配套设施逐步完善、“园中园”快速构建,外地客商在榆林投资兴业必将省去不少后顾之忧。
在此基础上,榆林还致力于“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工作,不断强化产业骨干企业的主导作用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基础作用,积极开展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加快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依托科创新城建设,加快榆林开放型大学建设步伐,积极引进创建一批国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创新中心和重点实验室,支持各类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在榆设立研发机构或建立创新联盟。
与此同时,榆林还在大力推进煤化工产业创新创业人才引进培养,统筹推进企业管理、专业技术、高技能人才等队伍建设,不断提升产业创新能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煤化工研发基地。
优化环境 培育开放共赢投资热土
作为招商引资工作的“核心软件”所在,近年来,榆林还在优化提升营商环境方面下足了功夫。
按照“打造区域最优政策体系”目标,榆林相继出台了12个“双招双引”系列政策,其中的《推进煤化工产业高端化发展若干政策》,全面提出“低煤价、低电价、低水价、低气价、低地价”口号,受到社会广泛关注。
在今年4月召开的中国(榆林)煤化工园区及产业链发展峰会上,市长李春临也正式向海内外客商作出了郑重表态:“我们将不折不扣落实已有政策,同时密切跟踪中省最新动态,在产业、技术、税收、土地、人才等方面推出更多利企惠企政策,让各类生产要素充分涌流,让创造活力竞相迸发。”
与此同时,榆林全市上下还始终致力于“放管服”改革的持续推进,不断加强对权责清单和公共服务事项清单的动态管理,推行容缺受理、“联办通办”等政务服务新模式,以更加宽广的视野,更加优质的服务,营造有利于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外部环境;精准落实呼包鄂榆城市群发展规划,加强与京津冀、长三角等经济圈的联系对接,在产业转移、科技创新、人才交流等领域深化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市场互动、信息互通、资源共享,积极打造陕西向北向西的开放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