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信用中国(陕西榆林)官方网站!

信用中国(陕西榆林)

credit.yl.gov.cn

千万注意了! “朋友圈”里的诈骗陷阱

来源 :扬州晚报 访问次数 : 发布时间:2021-11-19 打印

  关于利用微信实施诈骗的防诈宣传不断,为何还屡屡有人上当受骗呢?

  微信成骗子行骗的“工具” 手段层出不穷

  从警方了解到,现如今,微信使用率极高,所以诈骗分子也瞄准了这个“阵地”。很多用户常常参与的一些游戏、活动、互动等,都隐藏着被骗的风险,比较多见的有以下几种类型。

  集赞换奖品,不少商家为了在短时间内积聚人气,用伪劣商品或虚假信息号召大家集赞抽奖,等到兑换时,又百般刁难,甚至直接消失不见,有人还因此泄露了个人信息,后果就严重了。

  筹款治病,伪造重病、伤残或是家庭遭遇不测等信息,在互联网筹款平台上发起爱心捐款,实为诈骗。由于部分互联网筹款平台监管不到位,此类骗局多有发生,仔细甄别,多加核实,在正规渠道捐款,都可以避免上当。

  投票得奖,先关注账号,然后绑定手机,提供姓名等信息后方可投票,其实是满满的套路,让参与者提供个人信息。等全部提交之后,骗子就会拿着你的信息,编造车祸、病重等各类谣言,向你的家人实施诈骗。

  帮忙砍价,朋友间帮忙砍价,是微信上很常见的玩法,但来历不明的链接不仅买不到想要的东西,更可能被骗走个人信息,遇上要你填写姓名电话等个人信息的活动时,就要注意了,一旦你输入的姓名、电话、住址、银行卡信息被泄露,被不法分子盗取,威胁个人财产安全。

  转发免费送,部分商家为了扩大自身影响,用转发免费送的噱头骗取用户转发,然而送出的东西,可能根本就是批发来的低价便宜货,不仅使用时不安全,你的转发甚至会让身边的朋友也上当受骗。

  警惕!“朋友圈” 不法分子“趁虚而入”

  虽说诈骗手段层出不穷,但提防诈骗的提示信息、新闻报道也不断,为何还是有人屡屡被骗呢?

  相关专业人士表示,对于朋友圈各种诈骗手段,大家也并非毫无防范意识,而不法分子往往利用难以改变的心理定势,在受害人毫无察觉时趁虚而入。非常典型的表现就是贪小便宜的心理。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人们本身没有保护个人信息的意识。多数人在提供自己的信息给“商家”时,可能完全没有意识到那些是自己的个人信息,只是想对方要给自己邮寄礼品,询问住址和相关信息理所当然,而不去核实对方是否是真正的商家。另外,在朋友圈中点击一些来路不明的链接时,往往会弹出获取权限的页面,大多数人可能不加细想就点击同意,其实个人信息已泄露于无形。如此种种,在许多人看来理所当然、不需细想的瞬间,已经给不法分子提供了不小的漏洞。

  对此,警方提醒广大群众,大家一定要格外警惕,不要相信动动手指就能赚大钱的把戏。需要预付保证金、先行垫付资金的兼职基本都是骗局。对于可以轻易获取高额回报的工作要保持高度警惕。不要轻易点开网上不明链接,防止泄露个人信息,万一被骗,一定要在第一时间保存证据并迅速报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