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信用“戒尺”让环境监管“力度”“温度”并存
榆林市生态环境局
作为环境监管的一把“戒尺”,信用评价发挥的作用日益凸显。近年来,榆林市生态环境局持续信用评价这一威慑强、见效快的“戒尺”,不断深化环境分级分类监管,把环保信用评价成果运用到行政许可、专项资金等环境管理全过程、各方面,持续简化审批、优化监管、强化服务,为推动榆林高质量发展、优化营商环境提供绿色助力。
一、具体做法
2021年以来,榆林市生态环境局成立信用建设专项工作领导小组,结合实际,印发了《榆林市环境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实施方案》《榆林市环境领域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实施方案》《关于环境信用评价结果运用的通知》等文件,逐步扩大环境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实施范围。尤其是今年把分级分类资料从纸质升级到了线上,建立了“绿、黄、红”榆林市污染源分级管理平台,将全市2039家排污企业全部纳入评价范围,平台全面汇聚了在线监控、环境执法、行政处罚等业务数据,以数据驱动进行分析研判,智能运用建立的环境“健康码”的生成机制,动态生成反映企业环境管理水平和企业环境安全风险状况的“绿、黄、红”三色二维码,并向企业输出问题清单,实时提醒、主动服务。实现了环保信用评价公正依法、智能自评、实时更新的数字化评价。
二、主要成效
一是创新信用监管,强化差异化执法。将企业环境信用等级细化为绿、黄、红三个等级,分值90分及以上企业赋绿码,分值80分(含)-90分企业赋黄码,分值80分以下的企业赋红码。对绿码企业原则上不再进行现场检查,长期绿码的,还能享受“轻微违法行为不处罚”的惠企政策。对黄码企业检查频次不变,适时进行问题推送,整改完成自动恢复绿码。对红码企业列为重点管控对象,提高抽查比例,并列入失信联合惩戒名单。
二是落实无事不扰,大幅降低检查频次。将绿码的111家企业列入正面清单,以非现场检查代替现场检查,充分利用省市在线监控平台、无人机、走航车等非现场手段,实时了解企业的生产、污染治理设施运行状态等,来达到监管目的。今年以来,已开展远程监管*次,累计发送电子督办单65件,同时依托平台对企业问题整改情况进行线上审核,实现环境问题整改审核全流程平台操作、线上办理,大大节约了企业的经济和时间成本。
三是突出守信激励,助力企业健康发展。将企业信用等级与企业享受各类环境相关审批、资金补贴、评优优先相结合。绿码企业在办理环境环评、排污许可等生态环境保护许可事项中,享受便捷服务,在财政性资金和项目方面,同等条件下列为优先选择对象,在评先评优活动优先推荐,如支持陕西清水川能源股份有限公司、陕西光伏太阳能发电有限公司等14家获得市委市政府生态环境绿色标杆企业荣誉称号。对于黄码企业,在资金补贴、评先评优等方面,慎重考虑其环境违法违规行为;红码企业结合其出现严重不良信用信息的类别和具体情节,从严审查其行政许可申请事项,在财政资金资助和项目支持中作相应限制,不予支持参加表彰奖励活动。
通过多维度运用信用评价结果,反面震慑和正向激励两手促进企业守法守信,实现了营商环境和生态环境双提升。市生态环境局被评为2022年度全市“优化营商环境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先进集体”;全市大气环境质量稳居全省第一方阵,中心城区空气质量六项指标连续三年全面达标,今年上半年,优良天数138天、全省排名第三;PM2.5平均浓度28微克/立方米、全省排名第一;水环境质量改善幅度位居全国第一方阵,16个国控断面水质连续两年改善幅度在全国339个地级市中位列前30,上半年,全市水质优良比例达到93.75%,超省考指标6.6个百分点。
生态环境只能更好、不能变差,营商环境只有更好、没有最好。下阶段,榆林市生态环境局将继续用好信用监管这一“利器”,发挥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的引导力和威慑力,同步提高监管与服务水平,助推榆林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协同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