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的决策部署,以点带面抓示范、辐射带动促提升,经省政府同意,全省共有20个县(市、区)被评为陕西省全域旅游示范区,神木榜上有名。
20个陕西省全域旅游示范区一览
近年来,神木以建设黄河“几”字弯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示范市为目标,兴文旅、促转型,将2020年、2021年分别确定为“文旅产业建设年”“文旅产业提升年”,走出了一条旅游助力能源城市转型升级、文化引领民生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
1.强化党政统筹 创新旅游体制机制
神木市委、市政府将创建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成立了由市委书记、市长任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多次召开创建工作推进会,将创建工作列为全市年度重点工作,形成了“党政统筹、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创建工作格局。
2.完善政策规划 全面保障全域旅游
编制《神木市文旅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神木市全域旅游发展规划》《神木市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红碱淖国家休闲度假区规划》《石峁遗址文化创意产业总体规划》以及重点景区旅游产品提升规划,与文化、农林、城建等规划深度融合。出台《神木市支持文旅产业发展奖励办法》《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实施方案》等文件,与高校“订单式”培养旅游人才,文旅融合品质显著提升。
3.完善公共服务 提升优化全域旅游
建成城市候机楼,实现了与榆林机场无缝衔接。开通西安至神木“绿巨人”动车。实施“百亿交通战略”,铁路、公路四通八达。建成旅游交通融合示范服务区1座、旅游厕所80座。建成全域旅游标识体系和智慧旅游平台,主要景区景点和重要节点均设置了全域全景图。
4.丰富供给体系 推动发展全域旅游
建成红碱淖、二郎山、碧麟湾、石峁遗址文化旅游区4A级旅游景区4个,杨业公园等3A级旅游景区6个。着力推进“旅游+农业”,建成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1个、全国美丽宜居村庄1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星级示范企业6个、陕西省旅游特色名镇2个、陕西省乡村旅游示范村2个、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3个。
5.强化监管整治 持续优化市场秩序
大力推进旅游市场环境治理,建立旅游市场常态化联合执法机制,健全景区协会和旅游志愿服务体系,切实保障游客与市民公共利益。联合市文旅、公安、应急、交通、市场监管、城市执法等部门力量,常态化开展旅游市场整治行动。完善旅游应急预案,构建多部门参与的联合救援体系。开展旅游服务培训进景区行动,从业人员培训率达100%。畅通旅游投诉举报渠道。建立志愿者服务站,志愿者注册人数54115人,服务总时长达268万小时。
6.加强环境治理 保障优化全域旅游
大力推进生态环境治理,实施景区提升、流域治理、生态修复等项目56个,实现了旅游开发与生态保护同频共振。建成杨业公园、毛乌素治沙造林基地等一批主客共享的绿地和公园。近三年,全市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6.3万亩,林木保存面积达495万亩,林草覆盖率达43.2%。大力推进人文社会环境治理,守好华夏文明根脉,统筹推进石峁遗址和高家堡古城文化保护与旅游发展,实施文物保护、文化传承、城镇建设、旅游发展“四位合一”提升工程,石峁遗址成为研究中华文明的重要窗口。
7.提升品牌形象 打响叫亮全域旅游
大力实施“百场旅游推介会”,在西安、太原、呼和浩特和扬州等地举办“神奇神木·神秘神往”旅游推介会。春季“中国·神木杨家将文化节”、夏季“石峁国际论坛”、秋季“农民丰收节”、冬季“黄土魂·神木年”四大品牌节庆活动与汽车场地越野赛、丰收节、葵花节、西瓜节等特色活动互联互融、精彩纷呈。
示范意义
1.示范资源城市的转型发展模式
神木是全国最大的煤炭生产县(市),也是陕西省面积最大的县级市,资源丰富、地貌多元。近年来,神木市把文旅产业当成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和新兴的产业增长极来部署和推进,通过旅游促进神木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依托石峁遗址、杨家城、二郎山、高家堡,打造文化+旅游+研学示范基地;依托红碱淖、碧麟湾,打造水利+康养+旅游示范基地;依托天台山、神府革命纪念馆,打造红色教育+研学+旅游示范基地;依托尔林兔大草原、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园、曼乔庄园,打造农业+旅游示范基地,旅游发展从单一向多元共融转变。
2.示范绿色发展的生态治理模式
神木围绕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积极探索“生态修复+旅游”发展模式。占地8000余亩的大柳塔煤海塞罕坝中心公园曾是采煤沉陷区,现已建成“国家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工程示范点”;滨河新区曾是滩涂地,经过15年的持续建设,现已成为城市核心区;红碱淖景区生态环境不断改善,水位逐年回升,世界濒危候鸟遗鸥的数量已突破万只;毛乌素治沙造林基地,经过20年植树造林,50万亩流沙得到有效治理,林草覆盖率从3%提高到65%,创造了具有世界意义的“绿进沙退”毛乌素沙漠防沙治沙模式,深刻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